石板通天路,松嶺放鳳坡
——探尋盱中人石板路印跡,弘揚新時代石板路精神
江蘇省盱眙中學關工委 鐘如明
東楚京畿,南宋咽喉,巍巍古都梁,群山疊屏障,淮流東逝聽湯湯。
沁心何處,玻璃泉側,一酌齒牙芳,地靈人自杰,英才蔚起煥文昌。
學程如山拾級上,好兒女兮當自強,努力前進兮,他日好作國家之棟梁。
各位同學:
淮水之濱,第一山上,有一所響譽省內外的四星級省重點中學,這就是有“千年書院,百年學府”之稱的江蘇省盱眙中學。老校區,盡攬東南之美,晴則青山聳翠,雨則淮水流韻。書聲墨香,山水人文,相得益彰。新校區,環境優雅,交通便利,設施先進,是一流的現代化校園。千年滄桑巨變,百年風雨兼程,盱中發展的每一處細微變化,無不回響著盱中人追夢前行的鏗鏘足音。盱中人憑著“無怨無悔、樂業敬業的奉獻精神,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的求實精神,敢為人先、大膽探索的創新精神”,實現了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華麗轉身?!笆迓肪瘛背蔀轫熘腥藢氋F的精神財富,是盱中人奮進歷程的精華集萃,也是鼓舞盱中人追求“制高”,建設新盱中、建功新時代的精神動力。
培根鑄魂:書院文化積淀盱中精神
石板路,詩意而勵志,她能成為盱中精神的代名詞,是與盱中特別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辦學條件、特定的歷史背景緊密聯系的。
第一山巔,綠樹掩映,松木參天,環境優美,自宋代開始,崇圣書院、淮山書院、登瀛書院、敬一書院、泗州試院等均建立于此,無數學子在此研習經典,求知問道,孕育了濃郁的歷史文化。學校位于山頂,當年最早與外界聯絡的通道僅是一條崎嶇的山路,盱中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青色的塊石鋪就了一條曲折、陡峭的登山小路,名曰“石板路”,從第一山的魁星亭蜿蜒而上抵達校園。登山,儼然成為了盱中學生的必修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盱眙,還是全省為數不多的貧困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教育整體薄弱。當時的盱中,一方面,校舍簡陋、設施落后,吃水難、行路難,這些都制約著盱中的發展;另一方面,山城的老百姓教育觀念落后,導致一流的初三學子很少到縣城讀盱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通過報考中專、師范跳出了農門。
艱苦的辦學條件、優秀教師和優質生源流失,致使盱中的教學質量長期在低位徘徊。面對嚴峻形勢,家長不理解、社會不滿意,教師心灰意冷、學生前途渺茫,盱中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學校發展舉步維艱,1987年姚祝禮校長任上辭職,引起盱眙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焦點。
在這樣不利的背景和巨大的壓力下,1988年,楊德華同志調任盱中校長,為改變盱中的落后面貌,從軟硬兩手發力,一方面,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變盱中的校容校貌;另一方面,改革學校的管理體制,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他依托盱中崎嶇的求學登攀之路,結合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并弘揚老一輩盱中人不怕吃苦、迎難而上、勇攀高峰的精神。遺憾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1991年初春,楊校長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溘然長逝。雖然人走了,但他的感人事跡和教育情懷永遠地留在了盱中校園,他身上凸現的為教育事業、為盱中發展、為全縣莘莘學子求學成才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給盱中師生留下了永久的、深深的烙印,堅定著盱中每一個人改變落后面貌的決心。
同年四月,年僅37歲的李加農同志受命于危難之際,出任盱中校長。他帶領領導班子針對盱中艱難發展歷程和教師“大?;?、“年青化”、“本地化”的“三化”現狀,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創新管理,銳意改革,制定盱中近、中、遠期辦學目標,開展學風、教風、校風“三風”建設,提出“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名校戰略,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他強調物質條件匱乏但精神不能荒蕪。
那一年開學,學校舉辦了一場“我愛我生,我敬我師”的師生互動演講比賽,沒想到全場師生激情互動,大家攜手高唱校歌,在淚水中彼此鼓舞;田徑運動會篝火晚會上,高三十名學生,從十個不同方向,點燃火炬,點燃盱中嶄新的希望……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場景,激勵著每一位盱中人踏著石板路、拾級而上,不斷攀登。
改革煥發了生機,管理凝聚了人心,學校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993年盱中順利通過首批省重點中學驗收,奠定了盱中的名校的地位,李校長順勢提煉總結出振奮人心的"無怨無悔、樂業敬業的奉獻精神;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的求實精神;敢為人先、大膽探索的創新精神”,稱之為“石板路精神”。從此,百年書院艱辛歷程凝結而成的“石板路精神”,成為當年盱中人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也成為一代代盱中人奉獻求實、不斷登攀的價值追求。這一精神從誕生那一刻起,便如一盞明燈,指引著盱中人追求卓越,創造奇跡。
德厚流光:眾志成城創造山頂輝煌
盱中創造了“石板路精神”,“石板路精神”也成就了盱中。
在“石板路精神”的鼓舞下,學校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教師們精神振奮、斗志昂揚,工作中奉獻求實、開拓進取,學校的校容校貌也隨之發生了巨變,琢玉樓、樹人樓、逸夫樓、登瀛樓拔地而起,體育場平山而建,音樂臺閃亮登場,書法碑林竹影在壁……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全校齊心協力,共同創造了盱中一段段“奉獻、求實、創新”的佳話。
秦家琪,1987年任年級主任,1991年任副校長,分管90-93、96、99屆高三。在2016年盱中96屆校友20周年返?;顒又?,有位校友深情回憶,秦校長總是早晨第一個到校,去學生宿舍喊他們起床,督促他們洗臉、疊被、掃地、整理內務;接著又督促他們早操、早讀;每天晚自習結束后,都要到學生宿舍,督促他們按時上床睡覺,總是最后一個離校,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在盱中,像秦家琪副校長這樣的責任擔當、負重前行的人很多,他們為盱中發展,付出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甚至,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他們中還有龐中銀、程其嵩、趙素禮、劉興東、樊金林、王大章、劉成彪、柏玉基、陸維照、李偉等同志,他們是最美的追夢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他們是老師,卻無暇顧及自己孩子的學習;是愛人,卻很少分擔家庭的義務。他們獻給父母的,是一份惦念與牽掛;留給愛人的,是整日的忙碌與寂寞;而欠下自家孩子的,是一串串無法兌現的承諾。
郭仁安,一名老教師,患有嚴重的腎炎,長期的病痛折磨,使他的精神和肉體受到嚴重傷害,給他的家庭帶來重重困難。但他三十年如一日,慈父般關愛著每一個學生。每當病情發作,腿腫得厲害,無法站立,他就坐著授課;每次去看病,都是在學校和年級領導再三催促后才去。
在盱中,像郭仁安老師這樣敬業樂業、無私奉獻的老師數不勝數,他們中有德高身正、受人尊敬的語文夏廣溥、楊岳峰;有風趣幽默、干脆利落的英語蔡莉、張德平老師;有誨人不倦、縝密細致的數學朱超、周家寬老師……他們是“石板路精神”的創造者、踐行者。每天凌晨,他們頂著繁星踏著石板路上山;深夜,他們伴著月亮踩著石板路回家。
他們中還有百世流芳的老一輩,如張幼蘭、程玉西、蔡天祥、姚德芬、谷公勝等老先生;
還有見證盱中世紀輝煌的邱長明、葉長春、孟繁本、江少平、馮殿福、李朝青、董正清、朱克勤、楊本查等現已退休的老教師;
還有一批當年的青年骨干,為盱中奉獻幾十年,現仍奮斗在教學和管理一線的王在堂、郭勇、王樹祥、時國慶、鄭順安等老師。
盱中的教師是平凡的,也是卓絕的。他們用日復一日的辛勤付出,圓了莘莘學子的成才夢,正如校友萬九如將軍為學校所題寫的楹聯所說:“石板通天路,松嶺放鳳坡”。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石板路變成一條成才的通天之路,盱眙中學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一山鳳巢。
如果把盱中教師愛崗敬業的事跡寫成文字,那肯定是厚厚的一本書;如果把盱中教師忘我工作的情懷譜成樂曲,那一定是一曲動人的樂章。正是這些老師的求實奉獻,忘我工作,才讓盱中“石板路精神”有血有肉,成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書寫著第一山巔的神奇傳說。
1998屆李同學,身患腎炎,有時痛的汗珠如黃豆粒般直冒,但她看到老師帶病堅持工作深受感動和鼓舞,她克服困難,一邊看病,一邊苦讀,并立志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用所學知識去治好許多像自己一樣被病痛折磨的人。有夢的孩子是最可愛的,終于,她夢想成真。當她拿到北京協和醫學院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全家人喜極而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這樣的書香校園里,像李同學這樣勤奮刻苦、自強不息的學子很多很多,他們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和挫折,仍然追逐夢想、努力拼搏,他們中有背著母親上學,一邊照顧失明的母親,一邊讀書的;有身殘志堅,拄著雙拐勤奮苦讀、終于圓夢大學的;有身患絕癥但仍堅持讀書,最后考上大學的……正是這樣一批優秀的學子,感動并鼓舞著另一批盱中學子,他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登山,已經成為盱中學生的必修課,“石板路精神”,也內化成為盱中學子的內在品質并代代相傳。
龐中銀同志主持校長工作期間,秉承“石板路精神”,追求“制高”校訓,率領全校師生,再接再厲,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盱中進入恢弘時代。教育質量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盱中四奪淮安大市高考理科狀元,清華、北大年年榜上有名;《校園文化報》連續多年獲全國??螵?,“市模范學?!薄笆?、市文明單位”“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钡葮s譽紛沓而至?!缎氯A日報》《江蘇教育報》等多種權威報紙雜志,分別以《石板路的變遷》《鳳巢》《山頂上的百靈鳥》《且看東南第一山》等為題,大篇幅集中宣傳盱中的辦學措施和辦學實績,從不同角度謳歌了盱中人踐行“石板路精神”的教育情懷和擔當。
盱中聲名鵲起,一些家長以把子女送進盱中讀書為榮,當年到盱中借讀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北有北京,西有蘭州、成都,南有上海、南京等,這些大城市的孩子們慕名前來求學,在盱中學習,是一件令人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盱眙縣委、縣政府對盱中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號召全縣學習盱中人的“石板路精神”。 時任盱眙縣委書記趙鵬同志(后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提出在全縣總結并推廣盱中“石板路精神”,他說:“盱中人創造了石板路精神,用石板路精神改變了盱中落后面貌。盱中人的經驗已經超越盱中的范圍,是兩個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薄绊熘械墓ぷ鲗嵺`證明,在我們經濟欠發達地區,靠解放思想,苦干實干,完全可以創造出一流成績?!睍r任縣長王友富同志(后任江蘇省淮安市副市長)說:“盱中人的敬業精神,不是一般低層次的敬業,而是不斷攀登、不斷追求的高層次的敬業?!?/span>
江蘇省盱眙中學成為一所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美譽度的品牌學校,江蘇省時任分管副省長、江蘇省教育廳主要領導,以及淮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等,都曾來過盱中視察調研,都對盱中人的石板路精神和所取得的輝煌成績給予肯定和贊揚。
繼往開來:求真崇德續寫華美篇章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今天的盱中新校園,花團錦簇、綠樹蔥郁、鳥鳴啾啾、書香四溢。崇圣樓南側,覽勝亭古樸典雅立于高丘之上,四周有致分布著老井、日省池、狀元橋。覽勝亭南北兩側各有一條石板路,南側石板路旁立有盱中老教師、知名書法家張幼蘭老師親筆題寫的“奉獻、求實、創新”石板路精神石刻,北側立有知名書法家張愛萍題寫的“石板路精神”題記。石無言而文有情,駐足在石刻前,撫今追昔,不由得讓人心潮難已。
今天,我們站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以“制高”為校訓,學校如何搶占教育騰飛的制高點,教師如何搶占教學生涯的制高點,學生如何搶占人生發展的制高點?如何弘揚石板路精神,為民眾育英才、為國家建功業、為民族立脊梁?成為盱中人新的時代課題。
教育是需要光亮的,也是最能煥發光芒的。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也只有在這種喚醒之下的成長才是由內而外的、持久而有力量的。盱中人“求真、崇德、尚美”的校風,正契合新時代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任務要求。
1.求真,勇于實踐、知行合一
溫室里長不成參天大樹,馬廄里養不出千里戰馬,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同學們要關心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明確責任、擔當使命,形成能力素養,將小課堂和大社會統一起來,把理論學養和身體力行結合起來,樹立實踐參與的標桿,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擔當精神。
盱中校友龐中和,探索實踐、孜孜以求,終成國之棟梁,任聯合國原子能機構專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熱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89屆盱中畢業的李全博士,求真勵行,勇于創新,成為國家新藥研究重點實驗室項目負責人、國家知識創新工程引進國外杰出人才、中科院“百人計劃”榮譽獲得者、東南大學兼職教授,2019年6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2.崇德,自我塑型、成就大我
5G時代,信息泛濫、價值多元、讓人善惡難辨,當代高中生與100年前的“新青年”相比,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顯得相對匱乏。有的人思考問題習慣于從“小我”出發,認為獨立就是“獨享”,自由就是“任性”;有的人理想信念淡化,是非觀念混淆,凌云之志喪失。若任其錯誤思想瘋長,必然害已損人,貽誤前程。我們應該對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修剪旁枝斜條,自我“塑型”,清掃思想垃圾,樹立正確的“三觀”,樹立成才報國志向,胸懷家國天下,珍惜韶光勤奮斗,成就大我苦學習,在搏擊新時代中實現人生價值。
2000屆盱中畢業的吉祥同學,在收到南京師范大學通知書之際,毅然投筆從戎,應征入伍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隊干部,今年武漢抗疫戰爭打響后,他主動請纓,到抗疫一線治病救人,擔任武漢火神山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在武漢期間,吉祥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我將無我,不負使命。
2014年考入南京大學的新生代學子李浩同學,2016年獲得全國大學生建模競賽二等獎,保送南大直讀博士并獲得2018年博士新生校長特別獎學金,2019年5月參加《詩意中國》節目并取得成功,成為南京大學招生宣傳的形象大使,得勝而歸的李浩對母校滿懷感激。他在母校懷抱中,從青澀稚嫩的少年成長為擔當有為的年輕人。李浩說,我們是春暉下的寸草,每一次的出征,都是對母校綿薄的報答。
3.尚美,彼此成全、向美而生
時間流逝,許多東西會消亡退化,但美的東西永恒不變。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業,師生一起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最后各自成為立體、豐富、完整的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其中固然需要技巧,但更當超越技巧層面,走審美創造的道路,喚起對美的期待。師生之間相互啟迪、彼此成全,在共生中都變得更加美好,進入“湖光秋月兩相和”的境界,彼此都用心靈的VR定格下其中許許多多的片段,使那些片刻成為永恒。在這種互相映照的關系中,照出彼此的美好,收獲各自的魅力人生。
顧工、莊一兵兩位校友,憑著對美的靈感,對藝術的熱愛,孜孜不倦地求索自己心中的美。顧工書法,筆勢流暢,俊逸挺秀;一兵繪畫,水墨之韻,寫意人生。他們都成就了自己的藝術人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寬廣;2003年工作的周志國副校長,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他探索數學之美,精確表述、完美演繹,將高深的數學原理講得通俗易懂,讓學生領略數學的魅力,成為深受學生愛戴的數學老師、金牌教練;胡躍進校友,展示速度和力量,塑造運動之美,成為江蘇省短跨隊主教練,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一等功”。
音樂之美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之美使人賞心悅目,詩歌之美能動人心弦,數學之美使人嚴謹深刻,哲學之美使人獲得智慧,科技之美可以改善物質生活,無論在盱中的校園里,還是畢業以后,盱中學子向美而生、各美其美、充滿魅力。
“走的再遠,也不要忘了來時的路”。我們記述歷史,是為了以歷史對照現實,更好地走向未來;我們重溫記憶,是為了從先進身上汲取精神食糧,創造新的輝煌。循著盱中前輩的足跡,我們清晰地看到,正是一代又一代盱中人艱苦奮斗、頑強進取,才有盱中今天的榮耀,“奉獻、求實、創新”石板路精神已經融入盱中人的血液,成為盱中人的精神燈塔。
今天的我們,站在新時代、新校園、新高考的起跑線上,既要倍加珍惜前輩創造的成績,繼續弘揚“石板路精神”,更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磨礪意志、堅定信念,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用青春和汗水創造讓母校驕傲的新榮光、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跡,為奮進新時代、邁向新征程、共筑中國夢,增光添彩,續寫華章。
同學們,奮斗吧!“石板路”上前行的盱中青年,我們都是追夢人!